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将发展休闲旅游业作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全力构筑休闲旅游产业新格局。2009年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其中休闲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多元。
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景区品位。围场县投入上亿元资金,实施了道路交通、景区开发、高端休闲、设施配套四大类20余个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争取外联,投资8000万元开通了中、东、西三条旅游环线;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了七星湖、塞罕塔、木兰秋狝园、太阳湖等精品休闲文化景点;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中天假日、坝上汽车营地等高档度假村;引进了投资600多万元的燕格柏国际艺术村、1亿元的休闲体育示范基地、1.5亿元的御道口乡草原休闲养老基地等高端项目,谋划了通用机场、承赤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点建设项目。
同时,在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围绕游客的高层次需求和产业的深度发展,不断夯实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全县形成了以塞罕坝、御道口、红松洼三大景区为核心,三条旅游环线公路相互贯通,集皇家、生态、乡村游于一体,全面发展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开展宣传促销,拓展客源市场。利用京承高速公路通车,将大大缩短北京至围场的通车时间这一优势,积极提升木兰围场外在知名度,组织举办了“御道口杯”国际摄影大赛、坝上金秋摄影节、森林草原节、燕格柏国际艺术节等节庆活动,筹划了“环球小姐”赴木兰围场景区采风活动。并利用自治县成立20周年之机,与中央及省市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大型宣传片《木兰围场》。同时,邀请中央电视台及省外媒体和搜狐、新浪、腾讯等国内知名网站参加,扩大对外宣传面,让木兰围场旅游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系列宣传提高了围场在休闲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辽宁、天津、内蒙古等省市的客源市场逐步打开。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十一”黄金周,坝上各景区就接待游客15000人,是2007年同期的15倍。木兰围场原生态的休闲旅游资源,广阔的活动空间,已成为北京自驾车休闲旅游的最好去处,北京后花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挖掘文化底蕴,打造产业内涵。清康熙帝建立木兰围场以来,共举办木兰秋狝100多次,留下了诸多遗迹和重要历史事件。围场县在景区景点的建设中融入休闲旅游文化内涵;在新建扩建的七星湖、塞罕塔、木兰秋狝园、太阳湖、御洗楼等精品休闲景点中,实现了“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不同区域建设不同特色的满族民俗村、国际艺术村、蒙古族庄园,使更多的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真正体验到满蒙风情和特色民俗文化。